癌癥患者化療期間最怕的不良反應是什么?惡心嘔吐腹瀉?這些不良反應確實會讓患者很難受,但一般不會有致命危險。相比之下,另一類常見不良反應要危險的多,那就是骨髓抑制。
經(jīng)常關注咚咚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,在治療癌癥的臨床試驗中,骨髓抑制相關的中性粒細胞減少、淋巴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,經(jīng)常能包攬常見不良反應的頭幾名,其中又以中性粒細胞減少最為常見。這些骨髓抑制相關的不良反應,也是造成患者減少治療劑量甚至停藥的主要原因,嚴重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和長期生存[1]。
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都屬于白細胞,是構成人體免疫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,特別是中性粒細胞是應對感染的“快速反應部隊”。中性粒細胞數(shù)量減少后,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,易引起發(fā)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(FN),若不及時處理,會出現(xiàn)嚴重感染從而延誤治療。事實上,在上世紀70年代前后,即便已經(jīng)有了抗生素,感染依然是癌癥患者需要面對的最主要的生命威脅之一[2]?梢哉f,當時的癌癥患者最需要的就是一種應對白細胞減少的藥物。
升白針的前世今生
上世紀60年代,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兩組科學家在嘗試體外培養(yǎng)白細胞時,意外發(fā)現(xiàn)了一類能促進白細胞集落形成的未知因子。這些未知因子后來被命名為集落刺激因子,其中也包括升白針中的主要成分——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(G-CSF)。
生理條件下,G-CSF主要由內皮細胞、纖維母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,作用于造血細胞,不但能促進中性粒細胞的生成,誘導中性粒細胞成熟,還能刺激骨髓中的中性粒細胞釋放到外周血中。對于外周血中的成熟中性粒細胞,G-CSF也有增強其抗感染能力的作用。

G-CSF的發(fā)展史
G-CSF的這些特性正好適用于正在接受化療的癌癥患者,幫助患者提升中性粒細胞數(shù)量,降低感染風險。1991年2月,首種升白針,非格司亭獲FDA批準上市,使得很多化療患者得以繼續(xù)接受治療,被《財富》雜志評為當年的年度產品[3]。時至今日,G-CSF及其衍生物依然是最廣泛應用的升白藥物[4]。
隨后,為解決非格司亭半衰期短、需要每日注射的問題,第二代長效升白針即聚乙二醇化的G-CSF (PEG-rhG-CSF)——培非格司亭問世,一個化療周期只需注射一次,提高了用藥便利性,但部分患者在使用PEG-rhG-CSF后可能會出現(xiàn)過敏反應,療效欠佳。隨著醫(yī)藥技術的進步,科學家們又探索研發(fā)了第三代新型長效升白針——艾貝格司亭α。
升白針的臨床應用,一方面幫助癌癥患者減少了感染的發(fā)生,另一方面也讓癌癥患者能耐受更大劑量的化療,獲得更好的療效。
升白針怎么用?怎么選?
根據(jù)《中國臨床腫瘤學會(CSCO)腫瘤放化療相關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規(guī)范化管理指南(2021)》推薦[5],升白針的應用可以分為一級預防、二級預防和治療性應用。
一級預防:指在首次接受化療時預防性使用升白針,主要針對接受高FN風險化療方案的患者,以及接受FN中;煼桨覆⒂蓄~外風險因素的患者。另外,如果患者需要接受根治性化療或術后輔助化療,為避免因FN減少化療藥物劑量而影響療效,也應考慮預防性應用升白針。
預防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發(fā)生的一級預防路徑
二級預防:指在后續(xù)化療周期中,根據(jù)既往化療后FN或劑量限制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發(fā)生情況,預防性應用G-CSF。在上一次化療中發(fā)生FN的患者,在下次化療時再次發(fā)生FN的風險高達50%~60%,而預防性使用升白針大約可降低50%再發(fā)生FN的風險,并能幫助患者從上一次化療導致的FN中康復。
預防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發(fā)生的二級預防路徑
通常來說,無論是一級預防還是二級預防,長效升白針都有不弱于或者優(yōu)于短效升白針的療效,且應用更加方便。在一般的二周或三周化療方案中,長效升白針都更具優(yōu)勢。但由于長效升白針注射時要與下一次化療間隔12天以上,在接受單周化療方案時還應使用短效升白針。
治療性應用:指的是對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者,使用升白針進行治療。目前,只推薦曾預防性使用短效升白針的患者和伴有感染風險的患者在發(fā)生中性粒細胞減少后使用升白針治療。由于長效升白針的作用時間較長,預防性應用長效升白針的患者一般不建議額外給予升白治療,但如果在監(jiān)測中發(fā)現(xiàn)中性粒細胞計數(shù)<0.5×10?/L,且持續(xù)時間≥3天,考慮使用升白針進行補救治療。
另辟蹊徑的國產長效升白針
一代短效升白針作用時間短,需頻繁注射,使用不便。而二代長效升白針雖然通過聚乙二醇化延長了藥物作用時間,但引入的聚乙二醇分子會影響G-CSF和受體結合,而且容易造成過敏反應。面對這種局面,我國自主研發(fā)了第三代的新型長效升白針——艾貝格司亭α。
艾貝格司亭α去除了二代升白針常用的聚乙二醇包裹,采用Fc融合技術延長G-CSF的血漿半衰期,不影響G-CSF部分的生物活性。在體外試驗中,艾貝格司亭α表現(xiàn)出了比培非格司亭更強的生物活性。在大鼠模型中,艾貝格司亭α也能比培非格司亭更有效地提升中性粒細胞。
而且,不同于大部分一代、二代升白針使用的大腸桿菌表達體系,艾貝格司亭α采用了成本更高的哺乳動物細胞進行生產,產物與人體天然的G-CSF更為接近,活性更好,也進一步降低了發(fā)生過敏反應的風險。
目前,艾貝格司亭α的多項III期臨床研究已經(jīng)完成,主要終點非劣效于非格司亭和培非格司亭。艾貝格司亭α也已提交了在國內和美國的上市申請,預計很快能夠為國內的患者帶來新的選擇。